Monday, August 11, 2014

Willing to be 2nd

來美國後,包括現在的公司,我曾在四間建築師事務所工作過。現在已做滿5年的 BRPH,和曾經做了11年的 Gensler 都發生過一件有趣,也讓我很有學習的事,其中共同處是:
  1. 在亞特蘭大的事務所都是分公司,總公司在外州
  2. 誰當分公司老闆由總公司決定
  3. 總公司都認為現任老闆不是最佳人選
  4. 但總公司都覺得現任老闆繼續在分公司擔任其他角色可能更合適
  5. 總公司決定另外挖角空降部隊做分公司老闆,但請現任老闆留任原分公司,擔任總公司所建議的角色
  6. 現任老闆答應了
  7. 總公司大老闆告知分公司全體員工這個決定,並表示找新老闆的事已在進行中
  8. 分公司新老闆一個月左右後上任,和原老闆交接、互動都良好,公司運作幾乎沒影響
對我而言,這兩次經驗都讓我覺得驚嘆,我想不多的公司能發生這種事,我卻有幸碰上兩次!
觀察結果,我覺得成功的因素如下:
  1. 兩件公司都有清楚的工作職責區分,包括老闆的
  2. 新舊老闆心態都良好,願意彼此合作;員工看到他們互動良好,工作情緒就穩定
  3. 舊老闆都有充足的幽默感,偶遇尷尬時刻總能輕鬆帶過

A Low-Key Indicator

一個被忽略的成熟基督徒的指標,就是當基督徒因故搬到別的城市,甚至別的國家的時候,他們會盡快找到一個委身在其中,和弟兄姐妹一起敬拜事奉的當地教會。他們有國度的觀念,知道歸屬於一個信仰純正的基督徒群體,並且和其中的弟兄姐妹有生命交流,對自己的靈命是很重要的。他們不會把當地教會按自己原先所在的教會的標準打分數,他們知道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會,即使有,自己一加入,她就不完美了。他們願意順服當地教會所設立的規矩,包括要經過如何如何的過程,才可以加入教會,才能夠參與事奉。從“服事資歷”的角度來說,他們是“忘記背後、努力面前”,不提當年勇或感嘆自己未被看重。
 
我個人在看基督徒媒體上所介紹的見證,甚至信息的時候,很注意受訪者,或是作者,他有沒有實質的教會生活?當然這樣的訊息不一定能夠取得,但我儘量去了解,因我發現,沒有實質教會生活的基督徒,不管是聖樂工作者、演藝人員、甚至福音機構的重要同工,他們的見證都有“精彩有餘,接地不足”的問題,事情或內容可能很精彩,但對於靈命的成長其實幫助不大;相反的,在教會情境下的肢體生活中所磨練出的生命感悟,卻是充滿血肉,使人有共鳴,提醒我正視生命中的真相。所以我最欽佩,也最感恩的,是教會的牧者,他們所面對的,是平實又充滿挑戰的“家常日子”,光鮮高潮的時刻不多,然而正是他們在這些家常日子中所擺上的點點滴滴,帶給弟兄姐妹生命紮實的改變,我相信神有特別的獎賞給教會的牧者!